臺大校園出現境外登革熱案例,呼籲全校「疫」起來防疫

颱風天後清理積水容器,讓病媒蚊無所遁形


報導/姜逸

臺灣於今年爆發登革熱疫情大流行,尤以南臺灣確診病例比例最高。今年截至9月底,已累計17450名確診病例,造成44人死亡。全臺目前仍持續有通報病例出現,打破96年大流行記錄,堪稱臺灣登革熱大流行史上之最。


因應境外感染個案,臺大呼籲各單位及全校師生協助清理環境
         暑假前,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派人員調查臺大的病媒蚊密度指數,結果為警示的6級,當時校方處理結果不彰,一個禮拜後再來複查竟然已達最危險的9級。總務處立即發放公文呼籲全校師生一起動員防疫,並派人清理校內積水處及容器,也於可能滋養蚊蟲的地方噴撒消毒藥水。
         因應校園內出現境外感染登革熱病例,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於開學第二週再次來到校園進行密度調查,希望將可傳染期的影響降至最低。協助密調的護理學系四年級學生李俐融表示:「我們以女八為中心,檢查附近可能的積水處或容器,包含花盆、宿舍洗衣間地板、路上小坑洞等,有些意想不到、只要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就算積水處,像是樹幹上的洞、鐵板小凹槽等,都是我們檢查的重點。」
   
有效防治登革熱病媒蚊,落實「巡、倒、清、刷」
         臺大校園偌大,樹木、花盆等積水處多,因此防疫工作無法由校方完全負責,特定的學生活動處例如系館及宿舍還是必須仰賴全體師生共同努力,落實「巡、倒、清、刷」。
    「巡」-定期巡視生活周遭可能的積水容器與積水處。
    「倒」-倒掉戶內外的容器積水,將不要的容器丟棄、倒置或填沙。
    「清」-減少放置於戶內外的空置容器、徹底清潔使用的器具。
    「刷」-即使把水倒掉蟲卵仍能在容器壁上存活達3個月以上,因此還須用力刷洗容器並曬乾,才能有效除滅蟲卵。
         除了清理戶內外積水容器,阻止病媒蚊孳生、降低感染風險,個人外出也應做好防蚊措施,早上9-10點及下午4-5點為斑紋吸血高峰,可使用防蚊噴液、防蚊貼片或穿著淺色長袖衣物。如出現高燒、頭部、肌肉或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活動史,才能及時治療及通報。 

登革熱(Dengue Fever)小常識
傳染源:登革病毒,依血清原分IIIIIIIV型,感染每一型會產生不同抗體,即患者感染登革病毒I型,康復後還是有可能會再感染登革病毒II型。
傳染媒介:臺灣以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為主要病媒蚊,可經蟲卵傳播。共同特徵為身體黑色、腳上有白斑。
潛伏期:平均3~8天,最長可達14天。發病前兩週~發病後一週為「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這時如果被其他斑蚊叮咬,則這斑蚊將受感染、終生具傳播病毒的能力。
臨床症狀:目前無疫苗可預防。因宿主體質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應。典型症狀為突發性高燒(38°C)、頭部、肌肉或關節痛、出疹,亦可能出現嘔吐、腹痛嗜睡等徵象,嚴重時會導致內出血、器官受損,未及時就醫死亡率高達20%以上。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
















編修/黃勻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