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系於今年度復招公費醫學生——是解決五大科醫師荒,還是禁錮學生?

報導 / 姜逸


    臺灣預計將在2026年進入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為了因應持續升高的醫療服務需求,決定於今年度復招於2009年停辦的醫學系公費生制度,填補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醫學科五大科及人口外流的偏鄉地區,例如部立台東醫院等醫院人力缺口。

   「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劃」為期五年,預計培育共500名公費醫師,將人力挹注至五大科及偏鄉地區的公立醫療院所。今年的招生學校包含臺灣大學、國防醫學院及陽明大學各二十名,成功大學、高雄醫學院、慈濟大學和長庚大學各十名,招生對象主要為應屆畢業的高三生,招生方式和一般入學方式相同,分為個人申請與考試入學。醫學生就學期間每學期會給予補助十三萬元,包含學雜費、住宿費、書籍費等,學生在完成六年醫學教育、臨床兩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劃(Post Graduate Year program, PGY)及專科醫師訓練後,必須接受衛福部的指定分發服務至少六年才可以自由執業;未履行義務者,除了吊銷醫師證書,還需償還在學期間所享公費金額十倍之罰款。

    過去在台灣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年代,公費醫師為各地區民眾的健康貢獻良多;然而現今醫療技術與經濟水準提升,民間成立許多醫療機構,原兼替民眾健康把關的部立醫院退居醫療第二線。有心經營的部立醫院會重新尋找定位,積極轉型,除了外包給大型醫學中心成立分院,也會發展成洗腎中心、護理養護之家或康復之家,例如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部分位處偏鄉地區的部立醫院,因為沒有明確定位及缺乏醫療人力與資源,只能依靠每年少額且不穩定的公費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導致競爭力與醫療服務品質下降,沒辦法得到民眾的信賴。在營業額委靡不振的狀況下,公費醫師的待遇自然比起其他同儕醫生有天壤之別,使他們綁定年限一到便紛紛離職,醫院無法累積醫師與病人,陷入經營不善的惡性循環。


    醫學系吳同學表示:「我認為公費醫師制度是良善的,除了可以提供資源讓優秀的清寒學生就讀醫學系,畢業之後用自己的所學回饋社會,到在地服務;另外也顧及到偏鄉地區的醫療需求,可能可以縮短城鄉之間的醫療差距。」但談及公費醫師制度的問題,她表示:「很奇怪的,我認識的學弟妹幾乎沒有人想考公費,聽說除了要被契約綁六年,額外的加班補助、工作時數薪資保障、醫師的責任和權益也都沒有明文規定,使許多公費醫師無所適從、權益受損,約滿後便心灰意冷的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醫學系張同學則表示:「如果是我,我不會想考公費,未來我想當一名外科或復健科醫師,但公費醫生沒辦法讓我選擇到五大科之外的科別服務,這與我的志向不符。」

    除了上述問題,一般的醫學生大多在進入臨床實習後才能確認日後行醫的專科,目前的公費制度在志願選擇、志願人數有所衝突以及醫學生在實習後發覺志願不合想轉科的情況下,都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一旦後悔將面臨高達1560萬元的天價賠償及吊銷醫師執照。早在1991年,當時還是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生、現任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所所長周穎政教授曾做過《公費醫學生對公費制度的認知與態度》研究,發現有56.8%的公費醫學生未清楚區分公費與自費的差別、81.5%不了解畢業分發程序、62.1%不了解公費服務規定、91.2%不滿意公費待遇內容、72.5%認為公費制度所規範的義務超過所享受到的權利,僅18.7%願意選擇基層服務為終身事業;如能重新選擇,46.9%的公費醫學生將改選自費生。

    綜合目前現況,公費醫師除了在志願選擇方面不自由,更面臨了獎勵金制度、就業與勞動契約的嚴格限制與不公平待遇、住院醫師時期無法發揮所學,還必須承接衛福部不時發包的各項醫療支援業務,以致許多高中生在考慮申請公費醫學生時有所顧慮。唯有衛福部擬定完善的配套措施、簽訂勞資雙方明文化契約與將公費制度資訊開誠佈公的對外宣導與說明,而不是只以「加強留任措施,確保公費醫師得到公平合理的福利待遇」這種空洞且概括化的描述帶過,使高中生能夠真正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與待遇,才能有效保障公費醫學生/醫生的權益,並真正解決「五大皆空」與偏鄉地區醫療人力缺乏等問題。

公費學生與自費學生之比較表

責任編輯:簡嘉佑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