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50】從邊緣看見主流

從邊緣看見主流

【記者方佳文、曾煒庭/報導】 
    幼稚園時就發現自己對男女的感覺強度不同,儘管還不知道「同性戀」這個概念,卻能察覺到自己對女生的感覺是「比朋友還要再多一點」。匿名「樓梯」的女同志基督徒表示,國小時有段時間很痛苦,但無法確切理出頭緒,弄清楚是甚麼讓自己這麼痛苦。另一位也是女同志基督徒,匿名為「斑馬線」的同學告訴記者,因為小時候是過動兒,行為舉止很像男生,因此小學的時候就被問過是不是同性戀,斑馬線都一概極力否認,因為她內心非常害怕其實自己就是同性戀。
小六時,樓梯向媽媽出櫃了。應該說,在還沒說出口以前,媽媽就已經猜到了。國一的時候,樓梯開始進入教會,第一次意識到「喜歡同性」這件事情或許是可以被改變的,所以開始讀經、禱告,想要藉由信仰的力量改變自己的性傾向。然而,樓梯發現自己的情感無法被克制,每天都抵抗不住誘惑,想和暗戀的女同學說話。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情便是向上帝認罪、懺悔、禱告,這樣的循環令她苦不堪言。
有一次,樓梯在教會聽完「走出埃及協會」的女同志分享後,她感到自己被全盤否定。(「走出埃及協會」是基督教輔導同性戀者改變其性傾向的國際性機構)「被自己的慾望、性幻想所折磨,還有『全盤否定對一個人的渴望』這件事情實在是太恐怖了。」樓梯回憶起成長過程中最令她痛苦的時期。國三的時候,樓梯因為種種因素離開了教會,信仰也漸漸在生活中被淡忘。在學校裡鼓起勇氣和朋友坦白自己的性傾向之後,她發現朋友們並沒有排斥她,頂多是很八卦地問她喜歡的對象是誰。終於,樓梯可以比較正大光明分享自己喜歡──這是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她就一直渴望說出口的。
此外樓梯特別提到,對網路科技老是慢一拍的她,對於﷽﷽﷽﷽﷽﷽﷽﷽﷽﷽﷽﷽﷽﷽﷽﷽﷽﷽﷽﷽,在朋友的推薦之下開始使用「無名小站」。於是,自己的經驗與感受有了宣洩的出口,能夠清楚梳理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讓她開始漸漸釋懷。到了高中,樓梯交了一個女朋友,大學時也找到更多和她一樣的人。樓梯說:「當你找到一群邊緣人的時候,更能夠從邊緣的位置看清主流的運作,酷兒經驗是每個人都要去體會的。」漸漸地,樓梯從書籍、電影、人的故事當中,找到類似的生命經驗。尤其來到台大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自己的觀念漸漸改變,對於自己是誰、可以是誰,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斑馬線到了高中才敢打開心中的黑盒子。國三以前,她一直被媽媽逼著上教會、讀聖經。國三時,媽媽認為應以課業為重所以退出了教會,斑馬線認為這是她敢誠實面對自己的主因。高中的時候就讀女校,藉由同儕接觸到相關的資訊、書籍,讓她漸漸地接受自己。儘管父母都隱約知道斑馬線的性傾向,至今斑馬線還不敢開口向爸媽出櫃。「國小的時候很不喜歡自己的身體,我討厭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還會想要裝生殖器官變成男性。」她認為大學是改變她最多的重要分水嶺。「因為學表演的關係,我們要先徹底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有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去享受那個舞台。要不然你會很沒有安全感,身體會有一些防衛機制。」因為有段時間篤信基督教,內心非常的煎熬。現在,對於反對法案的人,她認為他們必須非常了解自己在反對甚麼。斑馬線說:「我不會去討厭反對的人,就像我曾經也有的過去一樣,每個人都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事情,等到時間到了他們自然就會想通。」斑馬線表示小時候對女性化的東西很反感,因此錯過一些「美麗的事物」,對此感到惋惜。
樓梯則認為反對法案的基督徒無法將心比心去想像同志的生活和情慾,就算是血濃於水的親人也無法溝通,猶如「沒有嘴巴無法吃東西」一般。「基督徒應該多認識同志社群,同志社群也應該認識基督徒」她期待雙方有一個公開、面對面的溝通平台。在訪問中她多次強調「相同的經驗和敘述方式」的重要性。她認為市面上的書籍、媒體很少敘述同志經驗,或是以同志為主角。到了大學,她看見與自己生命經驗類似的書籍與電影,讓她漸漸地被「啟蒙」,跳脫既有的框架來認識世界。


                                                                            更多新聞請上 FB搜尋"臺大學生報"
聯絡信箱ntusnews@gmail.com
    -------------------------------------------------------------------------


【臺大學生報堅持新聞的好味道】
臺大學生報社 版權所有

                                     2014 NTU Student News Press 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