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50】「貪嗔癡」的執著 佛教的性別觀

貪嗔癡的執著  佛教的性別觀


【記者方佳文、邱舒虹/報導】
    由多個不同的宗教代表在幾個月前組成「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也就是大家所熟悉「護家盟」,幾個月前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多元成家法案的立場。釋淨耀法師作為護家盟的佛教代表,以維護家庭價值為由反對多元成家。本報訪問了台大機械系四年級的周同學,請他以自身接觸佛教的經驗,來分享他對多元成家法案的看法。

「性慾」是一種「貪嗔癡」

    周同學以自修相關佛學知識的經驗告訴記者,佛教不會將「性」看作是骯髒的東西。佛教的核心價值主張以「三法印」為出發點,努力放下所有的「執著」,以達到「覺悟」成佛的狀態。佛教將對各種情慾的執著稱作「貪嗔癡」,分別代表對事物的渴望、憎恨與迷戀執著。「性」就是一種「貪嗔癡」,是人在覺悟之前的一種「執著」。情慾和執著不分孰優孰劣,對性的渴望只是這千百種的其中的一種,不會特別將「性」視為不潔。
  
「我」是這樣看待多元成家法案
  
    周同學雖接觸佛教兩年多,但還沒行受皈依的儀式成為正式的佛教徒,他表示自己和身邊的佛教徒朋友都是傾向支持這個法案。然而他也點出社會在這個議題上還沒達成共識的事實,需要更多的宣導和理性的對話。若在反對聲浪過大的情況下仍強行通過法案,他擔心會加深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
「我覺得反對的人被既有的觀念限制住了,沒辦法跳脫框架來思考這件事情。當他遇到與自己原先所認知到的不同事物時,便會產生排斥,然後找些藉口來合理化反對的理由。」他表示自己接觸佛教後,許多觀念漸漸被改變。比方佛教強調要體認「無常」,「無常」簡單來說是指世上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若將時間軸拉長來看,任何事情都沒有「本來」這回事,因此不斷覺察自己的內心,不要讓自己落入某種框架是很重要的。周同學更認為結婚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不應硬性規定非得要一男一女的結合才叫做「正常」或「自然」。
    被問到為何護家盟的成員裡也有佛教的代表?是不是佛教也反對同性戀?周同學反問記者:「護家盟的佛教代表(釋淨耀法師)是佛教徒都認同的宗教領袖嗎?他能代表大多數的佛教徒或佛教團體嗎?更何況,也需要去檢驗他的言論是否符合佛教的基本教義──三法印,否則他的言論就不能算是佛教的立場。」一語道破少數人的立場並無法概括代表全體佛教徒的看法。其實在佛教界也有公開支持同性戀的法師,在20128月釋昭慧法師為同性戀主持佛化婚禮,是佛教史上的頭一回,當時亦曾引起社會不少的討論。周同學認為愈讓人尊敬的法師往往都有著彈性的態度。每個宗教在創立之初,其時空背景與現在有很多不同,佛教的經文和戒律裡也有一些重男輕女的觀念和規定。至今還為此感到矛盾的周同學,不斷在尋求書籍與善知識的解答。他表示曾經用臉書向釋昭慧法師請益,法師則答覆佛教裡面一些不合時宜的規定,的確是應該要適時地做出適度調整。


上天賜予的禮物

訪問到了尾端,記者才知道周同學因為罹患一種叫做「馬凡氏症」的罕見疾

病,從小身體就比較虛弱,還患有心臟病無法劇烈的運動。因為身體的限制讓他從小就看見自己與別人的「不一樣」,因此更能體會邊緣者的心情。現在他看到邊緣者被主流宰制,甚至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時,都會感到憤怒與不滿。「因為自己從小功課就蠻好的,所以不至於被同學欺負。」然而其他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他提到曾有男同學因為講話聲音比較細,大家會貼上「娘娘腔」的標籤並且排斥他。自己雖然覺得心裡不太好受,卻礙於同儕的團體壓力,不敢出面制止或表達自己的看法。周同學認為當今掌控教育權力的人都出生在比較保守的一代,若以他們的觀念去教育下一代只是不斷地複製他們舊有的概念。除此之外,健康教育課的落實亦是很大的問題。健康教育課常被拿去看電影或借去考試,是不少學生的共同經驗。「不只是要認識『性』,還要學習尊重不同性傾向和性別特質的人。」周同學認為是學校的健康教育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更多新聞請上 FB搜尋"臺大學生報"
聯絡信箱ntusnews@gmail.com
    -------------------------------------------------------------------------


【臺大學生報堅持新聞的好味道】
臺大學生報社 版權所有

2014 NTU Student News Press 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