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50】佛教看多元:「若有正念,是誰已無所謂」

佛教看多元:「若有正念,是誰已無所謂

【記者方佳文/報導】 
    本報已訪問許多不同類型的基督徒分享自己的故事。這次訪問到男女眾法師各一位,請他們以自身對佛教的認識,來分享對多元成家法案和同志議題的看法。
    「大部份的信眾提到法案或同志議題,第一件事都要問你的立場。可是我認為那是不正確的問法,因為這不是支不支持的問題,支持與否都會有對和錯吧。」受訪的男眾法師表示,站在支持方的立場來看,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情感作用無法被阻擋,社會上有一些族群的需求長期被忽略。

    然而,法師認為,法案通過後衍生的社會問題,是大家要共同承擔的。異性戀家庭的問題已經不少,這些問題同樣會發生在同性戀家庭身上,但同性戀家庭又多一道考驗:雙親都是同性別的。以同志領養小孩為例,如果在社會的性別教育尚未完善的時候冒然通過法案,同志家庭的下一代的確有產生性別錯亂的可能。不可否認地,社會大部份的人對法案是沒有安全感的。基於人在感到不安、受威脅時,本能會作出反抗以保護自己的直接反應,男眾法師也認為反對方也沒有錯。

    對於同性戀應不應該享有婚姻權,男眾法師提到:「整個時代自然會演變出一個結果,有一天因緣成熟了、大家覺得同性戀可以結婚,自己是在這個時代當中的一份子,也沒有太大的理由去做出反對。」他表示自己不需要在這個演變當中,做出積極的建設或消極的抵抗,因為演變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除了反對與否都有對錯,這個問題涵蓋的範圍太廣泛,自己頂多就個案來下判斷,無法對群體做出評判,因為群體的變數太複雜。
女眾法師出家前,由於曾經留學澳洲和職業的關係,接觸過不少同志。對她來說同志只是性傾向和主流不一樣,不會特別的排斥或歧視。不過她提到,有些人的生活周遭有許多同志,若不清楚自己的方向,這些人很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這是必須要小心的。儘管贊成同志享有婚姻權,但她強調同志家庭領養小孩要建立在穩定的感情基礎上,因為依其過去的經驗,她發現到同性的關係確實較不穩定。
對於佛教怎麼看待「性」和「同性戀」的問題,兩位法師都強調自己無法代表佛教。男眾法師解釋道佛教談的是「情慾」而不是「性別」,不是處理形式的問題,而是內在的精神。同性戀、異性戀等不同伴侶關係,儘管生理構造不同,但產生的情感作用是一樣的。「基本上愛就是愛,就是有種『喜歡』、『想要』或是『欲求』。佛教只會針對情感的作用,產生一種修行的規範,而不是針對性別。」
男眾法師認為佛教一直希望能夠在各式各樣的生活和狀態當中取得一個平衡──對任何事沒有特別的討厭或特別的喜歡。放在情感上來說,人不能太冷漠卻也不能太過執著於某一段感情。另一位法師則認為,包含了親情、男女之情等等所有情感都是一種「執著」,和「愛」還有一段距離,真正的愛是不會有想要佔有的慾望。人身為有情動物,不可能完全沒有情慾,但要練習將情感、緣份的聚合看得淡一點。
    回應另一篇周同學對佛教存有許多男女不平等的規定,男眾法師強調,這些「不平等」是從現在的角度認為過去的規定「不平等」,但在過去的時空背景下,可能那才是正常的。從前「不平等」的規定隨著時代的演變,佛教徒也漸漸作出調整,以適合當代的方式去實現佛教的精神。他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平等這回事,不應該講求平等,應講求平衡。
回到法案引起的爭議,男眾法師認為大家應該多關注內在的心靈進化,若能以開闊的心胸和智慧處理事情,無論是誰大家都會非常喜歡,形式上的問題終歸不能解決內在的問題。反之,若只是要用慾望、強烈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訴求,是無法得到社會的尊重。同性戀者要持續做出努力,消除社會大眾的疑慮和不安全感。最後男眾法師想對大眾說:「男男女女之愛多半是建立在激情和性慾上,不管是什麼性傾向的人,要在真正的愛上面做出努力,愛不是建立在性和自己的慾望上。心中若有『正念』,是誰已經無所謂了。」

                                                           更多新聞請上 FB搜尋"臺大學生報"
聯絡信箱ntusnews@gmail.com
    -------------------------------------------------------------------------


【臺大學生報堅持新聞的好味道】
臺大學生報社 版權所有

2014 NTU Student News Press 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