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真實──2015戲劇系畢業製作《無人生還》專訪

報導/劉威麟、林若婷

      《無人生還》,改編自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是著名的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成就最高的推理小說之一。故事情節探討人性在面對恐懼、犯罪與審判時,呈現出的最原始反應。

        八個原本素不相識的人被邀請到孤立的小島上作客,只有管家夫婦接待了他們,主人卻沒有到。進入小島上的別墅後,他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房間裡發現了一首兒歌。在他們用晚餐的時候,留聲機響起,一個聲音指控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犯有謀殺罪。之後,人們開始陸續死亡,而每個人的死亡方式與房裡的古老童謠相仿。他們意識到,兇手就在他們之間。於是,他們採取了各種防範措施,但隨著生還者的慢慢減少,情勢也更加地膠著複雜。



        本報採訪到戲劇四的鄭晴元,也就是該部舞台劇的導演,以及導演助理張敦智、執行製作郭昭伶,討論為什麼當初想製作這齣戲。「想藉由這個荒謬的故事探討人性。在一個絕對危險的地方,你所有社會化的假裝都無用。扣除了這些身份地位之後,一個人是如何作為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是我們想探討的東西。」導演鄭晴元說。十個人帶著不同的身份地位來到孤島,接著在第一晚便被一句「人人都是謀殺犯」的指控下打回原型。接下來如何生存下去,每個人都只能呈現最赤裸的樣貌。「越現實的劇,演員的演出就需要更豐富飽滿。」因此在該劇角色安排的工作上,她會想藉由凸顯這些角色的特質,也就是那些被貼在身上的標籤,是如何作用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
     「偏差行為其實是人定義出來的。批判也是基於價值觀和角度形成。」導演助理張敦智期許這齣懸疑劇的大方向,是去探討能夠人們是如何定義他人的行為,呈現主觀的判定。「如鄭捷殺人,社會是如何定義這件事的?人會彼此批判,那麼剝奪他人生命的死刑這項權利是由誰賦予的?」 他們把一個三零年代的劇本搬到現代,去思索如何回應。


      「所以這就是你們想帶給觀眾們的想法和反思嗎?」 「其實並沒有那麼嚴肅啦!也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來欣賞這齣戲就好!」一旁的執行製作郭昭伶說。畢業製作是戲劇系學生投注四年所學誕生的結晶,從暑假即開始籌備,由大四主導、大二輔助,經歷製作期、籌備期,一屆學生全力以赴,各自找到可以施力的點,做最好的呈現。「我覺得戲劇系教了大家如何做人。」導演鄭晴元說。無論是演出還是設計,去建構角色、場景,建造完整真實的世界,是他們盡力想成就以及表達的。「呈現在舞台上的只是冰山一角。」對他們來說,去挖掘整個劇中世界的形成過程,才是每個戲劇系學生重要的功課。

      「多半人不了解戲劇系在做什麼,想把認識的人都拉進劇場來看戲。」昭伶說。構成這部戲的每個細節,都是四年來所學的結果。「這將是一齣好看的通俗劇。」導演說。邀請大家十二月四日至十三日到鹿鳴堂,聽他們好好地呈現這個故事。
                                                                              
104年戲劇系畢業製作《無人生還》購票資訊:
10/31前早鳥優惠 75折,臺大教職員工生 8折,兩廳院之友 9折,團體購票 8折。詳情請見粉絲專頁「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第十四屆畢業製作《無人生還》」或兩廳院售票系統
照片提供/張敦智
林若婷/攝影
編修/簡嘉佑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