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土木x實踐建築 攜手「橋」設計

(報導 / 李俋欣)

    偌大莊嚴的總圖,挺身矗立在椰樹夾道歡騰的終點,散發濃厚的書香氣息;然而,身為臺大學生的你,走過總圖千百回,是否可曾注意,在這棟古老的建築物背後,正聳立著一座又一座木造拱型的龐然大物?究竟它們是什麼?是可遠觀的作品?還是可互動的裝置藝術?
  今年三月開始,總圖後方安靜的綠地上,悄悄出現幾道引人目光的「橋梁」,而它們,正是由近八十位臺大土木系學生,與實踐建築系全體二年級學生,跨校合作的工作營「橋-思造者」所打造的作品──六座鋼構木鋪面的人行橋

合作落實所學 激盪火花
    打破土木系過往端坐於教室內研讀工程計算的刻板規章,校方選擇與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實踐大學建築系,進行土木與建築實作的互動交流。由呂理煌(建築繁殖場領航人、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退休)、郭秉泓、游雯嵐等老師領軍指導,企盼兩校學生能透過彼此的專業能力,落實課間所學。
    今年,是邁入兩系跨校合作的第五個年頭,除了可見學生的創意更上層樓,透過作品,我們更可窺見來自不同背景下所激盪的四射火花。
 
成果發表,兩系於總圖後方進行評圖解說
(照片提供 / 藍子閎、林子傑)
溫柔靈感藏設計
    在六座橋中,取名各有其趣。名為「翾翾」的橋,取自結構最小最輕之意;「三月橋」靈感為國字三倒下來「川」的模樣;「萍」是希冀是座讓人願意停留在上面休息的橋,感受由上望下的感覺;甚有「Yuki橋」,是紀念施工中為此受傷的同學而命。
    除了取名,橋梁的主視覺設計亦潛藏溫柔。「三月橋」主要發想者之一的黃喬瑋同學說:「因為瑠公圳過去是灌溉台北最主要的水利設施,為台北的河川之母,因此想以女性的姿態為出發點,設計這座橋。」於是,平凡的橋樑,就在眾人的集思廣益下,被賦予嶄新的樣貌與意義。

土木建築本一家 實質大不同? 
    臺大的學術盛名歷史悠久,而實踐的設計背景遠近馳名,究竟土木與建築,兩者看似相關卻又大不同的系所,在經歷此次合作後,最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地方和差異是什麼?
    透過採訪,臺大土木系的蔡東樺助教指出:「直觀而言,建築系的學生對於作品的發想理念、美觀、如何與人和環境構出和諧的部分較為細心;土木系的學生則對於力學和實用性有較多的堅持。」
    身為工作營一員、就讀建築系的婁華誠同學說:「實踐學生比較注重設計,土木系學生注重結構,比如溝通時他們提議增加斜撐,這時就會了解,我們在理念與呈現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而建築系的李怡臻表示:「其實覺得彼此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平常接觸的東西不同,透過合作,也才了解,現實的門檻是很高的。臺大的學生工具上手非常快!」

困難重重 無畏挑戰
    由於兩校相距甚遠,學生人數眾多,築橋工程浩大,因此這個工作營,施作時間十分短暫,從設計圖發想到製作完成,僅僅花費約兩週時間,從2/20-3/04,施工地址為臺大。
    除了「有限的時間」對同學而言是個無形壓力,他們更得在嚴苛的氣候條件下完美一件件作品。工作營受訪同學們表示:「最難忘的莫過於下雨天穿著雨衣,拿著手持切割器工作,在滂沱的大雨中,穿著鞋套,踩著爛泥巴,加緊施工。鞋套還破掉!」如此敬業的精神,讓人可見這作品背後的艱辛與毅力是多麼驚人。

落實設計  橋梁就在你身邊

    經歷這次難得的合作後,這六座橋已在03/05成果發表當天選出其中一座,並將在AECOM規劃設計的醉月湖南側的校園水道景觀中,以一年的期程現地設置供行人使用。隨著臺大藝術節如火如荼地舉行,這場土木與建築共譜的橋樑盛會,也有望參與藝術節的活動,敬邀臺大一份子的你,切莫錯過這精采的橋梁展出!
兩校學生共同與指導老師討論設計細節
(照片提供 / 黃郁雯)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