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科院的美麗與哀愁-徐州路校區現況

(報導/吳映萱)

一動不動的建築 來來去去的歷史
    2014826日的遷院惜別會之後,徐州路21自此人去樓空,偌大一座舊社科院宛若一座空城。除了一班班離站的接駁車,再無學子的足跡,來往的盡是斑白髮鬢。多年來不變的該是只有春季紅磚上的綠苔蘚;夏季裡亭亭的榕樹落了滿地的蔭;秋季裡四溢的桂花香;及冬季裡滿院飄飄的細雨。

        徐州路校區前身為西元1919年建成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為清水磚所造的西洋古典式建築,與建國中學及紅樓戲院,同樣都可稱做「紅樓」。1998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將入口大門、行政大樓、大禮堂、前後排教室指定為市定古蹟。不同於混凝土所建,灰色、現代、方正的一絲不苟的新社科大樓,徐州校區有令人熟悉的台大建築特色:紅磚、迴廊、拱柱還有成列的椰子樹。

走入時光拐角 老人與貓的國度
        跨過漆得烏黑油亮的鐵柵,實地走訪校區,各大樓皆是重門深鎖。寂寂的走廊,水綠油漆斑駁剝落的木頭窗框,大片玻璃窗附著厚厚灰塵,塵垢之後是連桌椅亦缺席的空空課堂,彷彿教室內只鎖住了時光。若停下腳步細看芭蕉枯葉層積的陰影處,或可與螢光綠的貓眼對視,此區本就多貓,由於僻靜及有人餵食——細查角落之處便可發現食盒和水碗——舊社科院更成為附近野貓的集散地。老人與貓的小鎮剪影。

        校區內理髮部、心輔中心、法律服務社等皆已空棄,只有警衛的小屋和工友休息室尚有人跡。現僅存兩個單位,一是法律暨社會科學院圖書分館,另外一個則是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評量協作中心。

未來將設國際學院
        法學院圖書館雖然名義上仍在,但圖書館大門現已拴上了鐵鍊,平日裡並不開館,校方表示法學院圖書館目前保留給圖書館作為週轉空間,一旦密集書庫與相關場地完成,將再交回校方使用。

        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評量協作中心是隸屬於教育部的單位,主要的業務是作為政府各部門及學校間的對話平台,以整合課程、師資培訓、入學與升學輔導的相關問題。校方表示當初係因教育部為執行國家教育政策需要,急需籌置辦公空間,在經105年第1次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討論通過後,同意暫時提供徐州校區一事,讓教育部短期借用2年,期滿便會歸還。

        在遷校前的工友室旁,擺有一隻立牌,上書一列數字,這是當年社科院書店劉嘉能老闆的手機號碼。2014年社科院遷院時,他因考量遷店的成本最後決定留在徐州校區。2015年接受花火採訪時,劉老闆曾表示考慮收掉三十幾年的書店回鄉種田,但書店迄今仍靜靜在舊社科院內,雖不是日日開張,卻是始終不曾停止為需要它的人服務。

        社科院遷回總區之前,曾引起各院系的爭奪風波,在寸土寸金的中正區,一塊空地是難以計價的資產。總務處表示經校務會議決議後,規劃籌設國際學院,未來徐州校區將作為國際學院授課據點,招收海內外高中生,培育國際移動力人才。

        至於為何會空置兩年,總務處回應是因徐州校區內之行政大樓、前後排教室均為古蹟,其修復再利用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辦理。故校方須先辦理委託技術服務案,進行整體規劃後,才可依文資法規定辦理古蹟修繕再利用,其中牽涉經費問題,故目前暫為空置。


        雖不知還要多久,但終將有那麼一天,舊社科院會從沉眠裡甦醒,重新迎接學子們的到來。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