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貧窮,離我們並不遙遠——框定議題,個人不再是青年貧窮的原罪

【報導/葉芊均 】

社會系學術部近期舉辦「青年貧窮」系列講座,嘗試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來理解時下年輕人對於未來生活的不安。透過為期三場的講座「年金改革」、「高房價」和「高等教育商品化」從遠到近框定住議題,先談退休可能面臨的年金崩盤,再到高房價如何瓦解青年擁房的夢想,最後回到校園內,看日益惡化的高等教育商品化情形,如何影響學校教學品質、損害學生受教權益。

學生將面臨的年金破產
以年金議題為例,年金破產後全國的勞工都失去了老年的保障,年輕時所繳交的勞保費用也付諸東流。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代表蘇子軒在演講時指出,普遍的低薪現象是造成年金瀕臨破產危機的原因之一,加上國內少子化的情況持續惡化,年金將無法應付支出大於收入的情況。

這一輩的學生將成為繳了保費,卻領不到年金的苦主,加上大多學生大多缺乏勞動意識,具臺大濁水溪社2017年〈臺大周邊薪資地圖〉調查顯示,學生打工人數中有34%沒有依法受到勞保與勞退的保障,更別說關心年金破產的議題。

正視居住權利的保障
學生因為宿舍數量不足,或為了享有私人空間選擇在校外租屋,租金往往是一筆沈重的負擔,若要妥協低租金,則面臨較惡劣的租屋環境;此外,居住權益和房屋所有權概念的拉扯,讓臺灣在國宅興建與房屋市場正常化的路上走得相當艱辛。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詹竣傑指出,社會必須凝聚出居住作為基本人權的共識,加上政府能透過興建充足的國宅,破除「房價下跌,臺灣經濟崩盤」的迷思。藉由廣大興建國宅,讓房屋不再僅是商品,而是人人都能享有的權益。

在國宅未能普遍供應前,竣傑提醒,向私人租屋的學生可在租屋時,詳閱崔媽媽租屋服務中心提供的租屋注意事項,像是租屋契約中有無條列出水電費用、稅金由誰負擔及房屋修繕的責任區分,年滿20歲的學生也可以去登記國宅,獲取更多保障。

當大學成為營利機構
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的謝毅弘,從「國家政策的轉變如何誘使大學成為營利機構」談起,他舉出,政府縮減給大學的資源,驅使學校需要競爭經費,加上為爭取績效型補助款,教授們更紛紛將精力放在論文產出,降低付出在教學上的時間。

此外,縮減經費的問題,也使兼任教師漸漸取代部分專任教師的職缺,校方對兼任教師權益的保障也不明確,如:兼任教師的解僱機制不完善、未被納入《勞動基準法》,若兼任教師的課堂選課學生數少,則更容易被忽略,最後導致師生權益都受損。,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的賴沛蓮以語言課程舉例,一堂學生數十人左右的菲律賓語言課,因校方和兼任教師溝通不良,加上課堂安排時段怪異,導致學生常面臨老師請假,使學習品質大打折扣。再者,學校為增加自籌經費款項,擴大產學合作,使學生脫離追求知識的路途,轉而追求創造最大利潤,並因實習之名淪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

青年貧窮,與學生的我們息息相關,而三場講座直指一個核心觀念——青年貧窮並不能被化約為單一因素,其背後錯綜複雜的成因必須被一一梳理出來,才能尋求解方並對症下藥。由此,個人不再是現象的原罪,而是突破既定困境的可能行動者。

▲聽眾與講者在青年貧窮講座結束進行交流(攝影/葉芊均)

 責任編輯╱林依潔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