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系Capstone課程「溪頭銀杏橋設計團隊」專訪

【報導/吳映萱】

土木系X實驗林管理處聯手打造全臺最長木構橋
 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裡,有臺灣唯一一座的銀杏林,1920年便栽植,林中有80餘株銀杏樹。20175月,一座長36尺的木構曲橋落成,橋塔成扇狀展開仿作銀杏葉紋,欄杆上則飾有銀杏造型雕飾,曲曲的木橋遊穿了參天柳杉及紅檜,接起了銀杏步道、神木步道及沿溪步道。在此之前,遊客若要穿越神木溪,僅能經由河床上攔砂用的梳子壩作為便道通行。為此臺大實驗林管理處與土木工程設計實務課程(Capstone)合作,由土木系B01級的莊政翔、陳鵬元、童昱軒、鄭力齊、劉彥含、謝沛宸、簡晨軒,在卡艾瑋及田匡俊兩位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一座新橋。

用時間澆灌出最美的那座橋
 Capstone是土木系大一必修課程土木工程概念設計(Cornerstone)的延伸,上學期博雅及總圖後草皮的木橋設計,便是這一系列課程與實踐大學建築系合作的產出之一。因土木系所學偏重理論,故系上開設這門課程希望能讓學生將理論落實於實作之中。
 修課的第一周,老師要求他們一人找三座橋研究,作為案例發想;接著從三座橋出發,一人修改出一座合適的設計;再以紙板做出1:50的模型,又經歷水利模型測試,以預測橋在雨後神木溪暴漲時的情形,並作為選址的重要考;橋址選定後再分為兩組,設計再度更修,並且製作1:25的木頭模型。最後提出仿藤木造型的「藤之橋」,及以臺灣藍鵲為發想的「鵲之橋」,供業主選擇。
 業主對提出的兩座橋都很滿意,最後決定讓遊客投票。投票期間設計團隊也沒有閒著,他們以軟體進行模擬,又到溪頭放樣,花了兩天在選定的橋址以竹子搭建1:1的模型。

不走捷徑,執著於一彎弧線
 「每一個步驟都有它的困難之處,因為都是之前沒做過的事。」受訪成員被問及最困難之處時表示。土木系偏重實用性,外觀設計實是偏屬建築系的範疇,因此相當具有挑戰性。再加上應業主要求希望為綠建築,就地取材以實驗林柳杉建造,同時減少碳排放足跡,這在選址上增加了難度;而團隊設計出的兩座橋為求美觀皆是曲線結構,因其線條彎折,在製作木頭模型時甚至無法直接裁切出,必須將木頭削成片壓合成所需形狀,方能蓋出曲線橋模型。「如果說有什麼期待,那就是想要做一座很好看的橋」受訪成員說道。原先整座橋是全木造以內嵌的鋼件連接,但後來因現地生產之木材強度不足,必須以鋼結構補強時,團隊成員亦費心的將之藏起,「就是對外觀很執著」他說,眼底彷彿可見初接觸設計時的熱情。
 投票結果是藤之橋勝出,可修改並不因廣受喜愛而止步,投票之後橋又進行細部的重新設計,方成為今日的銀杏造型。再設計時團隊參就許多建築與工程規範,以使橋的設計能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其實可以從銀杏橋上開車過去的!」受訪成員滿意的笑道。

今日花開又一年,待至橋成人事代謝
 後來團隊成功說服寶成集團贊助,在歷經為時一年多的設計後,終能動工。當時團隊成員已是大四,但仍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至溪頭勘查,並協助施工團隊解決問題。如當時因橋梁設計太過複雜,為了確保加工正確無誤,還協助將2D設計圖轉作3D,以防橋的樣貌失真。
 「我們連監工的名義也沒有,只能算是設計者。」受訪成員道「但就是想看它能被蓋出來。」團隊成員直至竣工跑了起碼幾十趟溪頭。今年3月橋終於落成,與修課當時已間隔兩年,聚首剪綵時,七人皆已畢業。
 銀杏橋是Capstone第二個成功的案例。關於過程中最困難的挑戰,成員是如此說的:「每一件事都很困難,每一樣都是新的體驗學習,尤其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它們都是『剛剛好可以克服的困難』。」然則被問及這些心力值不值得時,受訪者不假思索、不加言飾地道「看到橋能真的蓋出來,就是爽!」。

設計團隊在銀杏橋前的合照 ( 照片提供/溪頭銀杏橋設計團隊)

 責任編輯吳郁婕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