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臺大性別社團——臺大浪達社專訪
【報導/吳郁婕】
臺大浪達是臺大的女同性戀社團,於1994 年11月7日成立,並在1995年2月成為臺大的正式社團,原名「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 後更名為臺大浪達社,成為全臺灣第一個地上化的女同志學生社團。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臺大浪達社就是女同性戀社,也不知道浪達社是個歷史如此悠久的社團。加入浪達社不受生理性別及性取向的限制,也曾有跨性別、雙性戀、雙性人的同學參與。前任社長及現任顧問Tina說:「在浪達社內,重要的是關注同志議題和對於同志族群抱持友善的態度」。
在浪達社找到歸屬
每學期最初的社課是社員分享自我認同以及在家庭出櫃的故事, 通常會請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講師主講,很多社員都曾遭受霸凌,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故事,討論和伴侶及家庭之間的關係。「每次都一定會有人哭」,Tina認為第一堂社課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決定了這一個學期大家是否會穩定的參與,在討論的過程中,把一部分的秘密託付給別人,能凝聚大家的感情,知道彼此都曾有過的辛苦,拉近距離。
除此之外, 另一堂讓Tina印象深刻的社課是介紹情趣玩具,這是較少能在校園內討論的內容,讓很多從來沒有接觸過情趣玩具的同學有空間可以認識、討論,成功吸引到很多沒去過浪達社的同學。
浪達社的重要定位
在學校眾多性別社團中,浪達社扮演讓女同志聚集的角色,提供一個倡議空間, 在討論性別議題的時候,浪達社就代表了以女同志為主體的發聲權,讓女同志表達立場。Tina分析:「在社運場上,如果浪達社有出席,就代表女同志對這個議題也是關心的,使女同志可以安心。」
浪達社和臺大其他的性別社團,無論是臺大男同性戀社、臺大女性研究社、臺大性工坊、臺大BDSM社都有高度交流, 甚至有很多同學參與兩個以上的社團, 互相支援辦活動,Tina說:「很感謝有他們,在社運場上互相加油打氣,大家都是戰友、都是重要的夥伴」。
社團內也有許多來自其他學校的同學,包括國北教、臺科大、輔大、師大、政大、銘傳,最遠的甚至來自成大;這些同學可能是在自己學校有出櫃的疑慮、校內沒有性別社團,或純粹想和更多同學交流。不論來自哪個學校,在社課時大家情感上的交流,感情都很緊密,不受到學校、科系的影響。社員們即使之後上了研究所或出社會工作,也都還會聯絡,而最常相見的地方就是社運場上。
性別議題興起,對浪達社是好是壞?
近幾年性別當紅,在幾年前同志議題的討論並沒有像現在這麼頻繁,而現在任何提到女權、性別、同志的議題,都會受到很大的關注。對浪達而言,是好事也是一種阻力,社員本身較容易在社會中得到認同,較容易被接納,但另一方面而言,也就不再需要到浪達社才能找到同伴,造成了浪達社的營運比起以前更不容易。
性別社團難免會受到攻擊和誤解,幸運的是,浪達社因為名字不太容易被標的和尋找,外人的不了解使浪達社相較受到較少攻擊。在粉專遇到公開留言攻擊時,浪達會以理性的態度溝通,盡其所能做的,希望同樣有誤解的人都有接收正確訊息的機會。
浪達社的阻力之一是外界對於女同志的誤解, 有人會認為女同性戀一定要分T (tomboy的簡稱,指裝扮、行為、氣質較陽剛的女同志)、P(泛指氣質較陰柔的女同志),認為女同志一定要一個留短髮、穿束胸;一個留長髮、穿裙子,並認為女同志的模式模仿異性戀,把異性戀的有色眼鏡套用在女同志上,這樣以刻板印象的分類反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在壓迫女同志。「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這些分類?」、「這些分類是別人說了算還是自己說了算?」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隨臺北的同志大遊行愈來愈多人參與,近年各地也都開始有在地的同志遊行,說明了愈來愈多人關注性別議題。若想對浪達表示支持,最實際的是去參與社課,Tina認為, 社團存在的宗旨是為了讓女同志的生活變得更好,若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終需要實際到政策決策的場域去施壓、聲援、表達立場, 因此嘗試觸碰性別議題是最實際、最有力的。
責任編輯╱吳映萱
臺大浪達是臺大的女同性戀社團,於1994 年11月7日成立,並在1995年2月成為臺大的正式社團,原名「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 後更名為臺大浪達社,成為全臺灣第一個地上化的女同志學生社團。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臺大浪達社就是女同性戀社,也不知道浪達社是個歷史如此悠久的社團。加入浪達社不受生理性別及性取向的限制,也曾有跨性別、雙性戀、雙性人的同學參與。前任社長及現任顧問Tina說:「在浪達社內,重要的是關注同志議題和對於同志族群抱持友善的態度」。
在浪達社找到歸屬
每學期最初的社課是社員分享自我認同以及在家庭出櫃的故事, 通常會請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講師主講,很多社員都曾遭受霸凌,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故事,討論和伴侶及家庭之間的關係。「每次都一定會有人哭」,Tina認為第一堂社課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決定了這一個學期大家是否會穩定的參與,在討論的過程中,把一部分的秘密託付給別人,能凝聚大家的感情,知道彼此都曾有過的辛苦,拉近距離。
除此之外, 另一堂讓Tina印象深刻的社課是介紹情趣玩具,這是較少能在校園內討論的內容,讓很多從來沒有接觸過情趣玩具的同學有空間可以認識、討論,成功吸引到很多沒去過浪達社的同學。
浪達社的重要定位
在學校眾多性別社團中,浪達社扮演讓女同志聚集的角色,提供一個倡議空間, 在討論性別議題的時候,浪達社就代表了以女同志為主體的發聲權,讓女同志表達立場。Tina分析:「在社運場上,如果浪達社有出席,就代表女同志對這個議題也是關心的,使女同志可以安心。」
浪達社和臺大其他的性別社團,無論是臺大男同性戀社、臺大女性研究社、臺大性工坊、臺大BDSM社都有高度交流, 甚至有很多同學參與兩個以上的社團, 互相支援辦活動,Tina說:「很感謝有他們,在社運場上互相加油打氣,大家都是戰友、都是重要的夥伴」。
社團內也有許多來自其他學校的同學,包括國北教、臺科大、輔大、師大、政大、銘傳,最遠的甚至來自成大;這些同學可能是在自己學校有出櫃的疑慮、校內沒有性別社團,或純粹想和更多同學交流。不論來自哪個學校,在社課時大家情感上的交流,感情都很緊密,不受到學校、科系的影響。社員們即使之後上了研究所或出社會工作,也都還會聯絡,而最常相見的地方就是社運場上。
性別議題興起,對浪達社是好是壞?
近幾年性別當紅,在幾年前同志議題的討論並沒有像現在這麼頻繁,而現在任何提到女權、性別、同志的議題,都會受到很大的關注。對浪達而言,是好事也是一種阻力,社員本身較容易在社會中得到認同,較容易被接納,但另一方面而言,也就不再需要到浪達社才能找到同伴,造成了浪達社的營運比起以前更不容易。
性別社團難免會受到攻擊和誤解,幸運的是,浪達社因為名字不太容易被標的和尋找,外人的不了解使浪達社相較受到較少攻擊。在粉專遇到公開留言攻擊時,浪達會以理性的態度溝通,盡其所能做的,希望同樣有誤解的人都有接收正確訊息的機會。
浪達社的阻力之一是外界對於女同志的誤解, 有人會認為女同性戀一定要分T (tomboy的簡稱,指裝扮、行為、氣質較陽剛的女同志)、P(泛指氣質較陰柔的女同志),認為女同志一定要一個留短髮、穿束胸;一個留長髮、穿裙子,並認為女同志的模式模仿異性戀,把異性戀的有色眼鏡套用在女同志上,這樣以刻板印象的分類反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在壓迫女同志。「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這些分類?」、「這些分類是別人說了算還是自己說了算?」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隨臺北的同志大遊行愈來愈多人參與,近年各地也都開始有在地的同志遊行,說明了愈來愈多人關注性別議題。若想對浪達表示支持,最實際的是去參與社課,Tina認為, 社團存在的宗旨是為了讓女同志的生活變得更好,若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終需要實際到政策決策的場域去施壓、聲援、表達立場, 因此嘗試觸碰性別議題是最實際、最有力的。
責任編輯╱吳映萱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