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學簡體?

【採訪/陳玟潔、報導/陳玟潔

 你曾經參加過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ICLP)的語言交換活動嗎在與外國學生交流的過程中, 是否發現他
們的教材有繁體和簡體兩種選擇此一課程安排的起因,要從ICLP成立的背景說起。


 ICLP的前身為史丹佛中心(IUP,或稱The Stanford Center),為1962年史丹佛大學在臺大成立的中文學校,
目的是要培育研究中國文史、政治的專才,而研究內容則為毛澤東語錄、共產思想等在戒嚴時期被認為
禁書的書籍,IUP還有個「禁書庫」來專門存放這些著作,而且需要申請才能開鎖查看。做研究必須閱
獻,想看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簡體撰寫的圖書,就必須學習簡體中文。然而60年代
產與資本對立的初期、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在中國的反美浪潮下,這群研究生要到中國學習
中文乎是不可能的事,再加上當時在臺政府致力保存並推廣精粹的中華文化,於是臺灣成了設立史丹
佛中心最佳地點,繁簡並行的政策也應運而生。


 時光飛逝,美蘇冷戰早已結束、美中關係不如當年緊張,而中國也早已對世界開放,要學簡體大可飛
中國,況且臺灣與中國有著微妙關係,現今ICLP的簡體政策會不會引發政治敏感呢教學超過三十年
長楨老師說「ICLP是為學術服務」,對老師而言,他們就只是單純地想把中文教好,幫助外國學
生讀中文的史料,完全沒想過繁簡會是問題。老師也補充說道,選擇繁簡也只是教材印刷的差別,學
生實是「用簡認繁」,課堂上教學也是以聽說為主,並沒有特別針對簡體書寫做教學。


 其實,會選擇簡體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去過中國學中文,而之後又因為各種因素輾轉來臺,曾經有位學
就是因為中國東北空污太嚴重才到臺灣,如果能夠選擇簡體教材也就不用擔心繁體太難會看不懂。此
外,即使學生已經學過簡體,他們多半會因為對學習中文有熱情而又再學繁體。問到ICLP有沒有順勢因
為中國的崛起而收到更多的學生,老師的感覺是沒有,因為採小班制、教室也不多的情況下學生人數
只能維在一定範圍而沒辦法隨意增加,唯一能肯定的是,曾去中國念書、工作或旅遊的比例隨著中國
崛起有的趨勢。


 ICLP的學生大都十分優秀,其中不乏來自耶魯的學生,之後成為美國大學教授、系主任甚或國務卿的
大有人在,一對一的教學使學生與老師的關係緊密,有的學生甚至會趁著來臺開會時順道拜訪老師,
回國後也常推薦友人來此學習中文,漸漸地ICLP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周老師說到她覺得ICLP一直是一個
默默耕耘臺灣外交的地方,因為學生在這裡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也對台灣產生了情感,她期待也相信未
來這些學生大放異彩的時候,會因為惦記著臺灣這塊陪伴他們學習的土地而有所回饋。


ICLP前身為1962年史丹佛大學在臺北成立的「中國文化研習所」,由美國董事會經營、管理,1963年
更名為「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簡稱為史丹福中心,英語全稱為
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in Taipei,簡稱IUP,1997年IUP遷往北京清華大學,原
先在臺灣的IUP於是改名為ICLP納入臺大行政體制,並於2015年升格為校內二級單位。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