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宏的書桌上,就算是唸書時間,也堆著不少咖啡用具。(林以凡攝) |
【報導/林以凡】
身為一個大學生,生活很有可能被繁重的課業壓力填滿,或是參加各種活動,甚至安排家教、打工。每個人對寶貴的大學生活都有不同的規劃,卻很難打破固定的範疇。只有很少數的同學,他們正在進行非常特別的事。這件事也許不會成為可能的職業,至少會是一輩子投注最多心力的部分。像是簡志宏同學,目前就讀臺大物理系二年級,對他來說,與咖啡為伍,是每天作息的重點。
「它跟讀一些我不是很有興趣的必修課的差別在,你會想要做完再脫離它,有一種使命感。」平時的志宏話很少,偶爾幾句都是嘻嘻哈哈的,但只要一聊到咖啡,就好像神靈附身,眼睛炯炯有神,開始侃侃而談。
最初他會鑽進咖啡世界,跟爸媽很有關係。錄取大學之後,有一大堆時間無處使用的志宏,跟著本來就有喝咖啡習慣的爸媽一起,一點一點深入了解咖啡。他會自己找書、找網站來看,爸媽則是利用晚上的空閒,到社區大學上課。距離他們認識「精品咖啡」沒有很久,就決定要從「最源頭」開始,試著做出專屬的好咖啡,於是家中添購了一台基本款的烘豆機,整個過程大概歷時一個月左右,相較其它玩家快很多。「我比較幸運的地方是,爸媽知道這是什麼,他們也小有興趣,知道這個東西好玩在哪裡。」志宏認為,家人的支持對他影響很大,主要體現在金錢方面。如果父母不願意買單,就他一個小孩子,沒有足夠的財力購買器具,可能很早就抹殺對咖啡的興趣。
|
認真沖泡咖啡的志宏。(照片提供/謝礎帆)
而說到銷售,其實是來自親朋好友的建議。起先他們只是單純邀請大家來家裡品嘗自製的豆子,次數一多,受邀者也不太好意思,表示願意購買。既然要買賣,就不能不考慮包裝的美觀,要讓人有印象、好記,他們因此製作自己的包裝袋,並標上志宏親自設計的「Café 59」標誌,品牌就這樣成形了。「59」這個數字就是家裡的門牌號碼,他想要強調品牌與家人之間的連結。為了處理咖啡的烘焙以及備貨,只要一抓到機會他就會跑回南投的家。咖啡引起的種種效應,大大加深家庭成員間的感情。
待在臺北上學的日子,受限於沒有機器使用,志宏無法練習烘豆的技巧,只好使用其它管道精進自己。通常志宏每天會花兩個小時思考咖啡的事,包括品牌的行銷管理和吸收新的知識。像是到誠品翻遍所有相關的書籍、透過網路與同好交換意見,或是親身走訪臺北市的咖啡廳,學習不同店家的烘豆方式,再連結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訓練,歸納每個烘豆師豐富經驗背後的原理,可以說是興趣與專業相互應證。他覺得,要能烘焙出好的豆子,最重要的就是「升溫曲線」四個字。好的烘豆師要能參照每支豆子特殊的自然風味,在把它們烘熟之前,選擇適合的加熱長度與速度,複雜的機制牽涉到烘豆機的設計、使用,這是物理;另一方面,不同豆子裡面不同成分加熱後的反應,這是化學。兩個剛好都是他高中最喜歡的科目,所以對他來說烘豆也比沖泡咖啡迷人,單單沖泡的部分沒辦法獲得那麼多體悟。
踏入咖啡世界快要兩年,現在的志宏開始著眼品牌行銷。「之前都是侷限在舒適圈的烘焙,現在就要多往外跨一步,我想看看這個市場會怎麼看待精品咖啡。」他創建Facebook和Instagram的帳號,宣傳自家產品。更把握機會參與市集擺攤,目前累積了去年底社會科學院學生會舉辦的「冬市集」,跟近期的「臺大音樂節」。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不只要考慮把飲品交給客戶的速度,還有材料準備數量的問題,這些都是在以前「接單後才烘豆」的階段沒有碰過的。銷售的數字固然重要,但看到親朋好友情義相挺,同時把喜愛精品咖啡的心情傳達給每位來訪的人,才是最令他開心的事。
被問到有沒有考慮把咖啡當作未來的職業,志宏的答案是否定的。「咖啡事業可能無法跟我想像的一樣理想,可能會考慮錢的事情帶來壓力,我怕會因此喪失對它的熱情。」在他心中,比較好的做法是找一個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好支持他對咖啡的愛好,這樣才有可能長長久久。他有想過要在物理領域繼續鑽研,運用理論當個「發明家」,當然一臺更智慧、更好用的烘豆機已經列在他的研發清單上了。根據他對咖啡市場的觀察,「Home Barista」會是接下來的潮流,意思是,將來每個家庭都有機會操作方便的機器,烘焙自己喜歡的豆子。於是他就有可以一展長才的空間,物理方面的專業訓練有了「咖啡」這個著力點,讓他能盡情發揮。
這樣子好像白日夢的想像,之所以從志宏的嘴巴裡說出來似乎有可能成真,是因為他全心全意地做著某件事,某件他有興趣的事。「這種東西就叫做愛吧!」在訪談的最後,他燦爛地笑著說。即使他做的只是一件平凡的事,即使他只是一位平凡的學生,看起來卻相當特別,只因為他滿懷熱情,朝著一個特定的目標,前進著。
|
|
為了幫忙臺大音樂節擺攤,父親及妹妹遠從南投前來,可見咖啡與家庭的連結。(照片提供/謝礎帆) |
【責任編輯 ∕ 劉穎姿】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