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運動興起—風潮和爭議


在直播時,主播和賽評分析比賽的情形。(照片提供 ∕ 羽薇)

報導潘瑛瑛



 電競在臺灣的發展日漸蓬勃,早前立法院更三讀通過,將其正名為運動項目。電競不再是單純打電動,而是發展成一個產業,需要多種專業的配合,才能創造完整的賽事活動。隨著近年臺灣電競職業賽事逐漸成熟,除了對前端選手的專業性越來越嚴格,後端的主播、賽評需求也因賽事數量而倍增。雖然如此,依然有不少人對電競選手和主播感到陌生,這次將帶大家一窺電競產業的神祕樣貌。

洗脫「打電動」被視為負面行為的刻板印象 


     「打電動」在許多人眼中都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逃避現實的一個活動。然而,電競選手與一般普通玩家的不同,在於他們的遊戲技巧與對遊戲的理解。他們的專業,表現在考驗身體反應速度,以及方程式運算等多方位的判斷能力。大多數電競選手的生涯大約介於16歲至24歲,24歲後的電競選手可能面臨踏入職場或轉換跑道的選擇。對於選手來說,身體素質下降會影響他們的反應和敏銳度,所以年齡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限制。身為業餘電競選手的李國碩目前休學,全心投入比賽中。他直言,玩遊戲和打比賽是截然不同的感覺。電競需要高強度的訓練,要不斷重複枯燥的動作,以維持手部的操作技術,像是瘋狂去射靶子,為的是培養下意識的反應。如果碰到重要賽事期間還要集訓,全天都得把精力投入訓練。所以,他鼓勵有意投身電競行業的年輕人勇敢追夢,但在投身時,必須先瞭解這個行業和清楚的自我認知。除了這份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而且需要面對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例如隊友的期望,網友的批評,家人的不理解等等。

電競主播成為新興直播行業


     不同於傳統體育競技,電競賽事是一場「螢幕內的戰爭」。透過主播和賽評穿針引線,敘述場上情勢和分析當下戰況及整場遊戲走向,讓觀眾有投身其中的感覺。大學就讀廣電系的的羽薇從大一開始,就到一些電競活動現場觀摩和幫忙,後來又擔任大型比賽的工作人員。在熟悉其中的流程與運作後,如願展開播報生涯。她認為除了臨場反應和口條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理解遊戲。憑藉著他們對選手和電競圈的瞭解,解讀選手的想法,帶領著觀眾去欣賞比賽。

政策改善電競環境 選手充分發揮天賦 


     相較於其他國家對電競產業的關注,臺灣政府投放的資金補助依然還在起步的階段。韓國的職業電競選手月薪可以上達幾十萬新臺幣,但臺灣的職業選手平均只有三到五萬。有不少選手即使能力不俗,卻因收入不穩定又缺乏後援而放棄。只有少數幾個頂尖選手可以有人人稱羨的高薪。同樣的,雖然電競主播的工作薪水比一般工作要高,還可以隨著名氣的增加而調整,但從業人員流失量卻比想象中大。羽薇透露她工作的經驗,指出每次在播報前都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像是和選手溝通、控管流程、確認電腦與網路、處理突發狀況等等。因此,不少人會因工作繁瑣、投放時間又多但薪金卻不成正比而打退堂鼓。事實上,戰隊的經營是很依賴遊戲原廠和政府的幫助。當遊戲被市場淘汰時,他們會因出鏡率或出賽機會少而很快被遺忘,而直播觀看量與廠商是否願意投資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政府如何去給予更多的資源讓更多大企業投入資金去維持電競人才是未來需要考慮的問題。

     電競產業讓玩遊戲不只是「玩」,而是提供一個舞台讓一群熱愛遊戲的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包括參賽的人、觀賽的觀眾還是後勤人員。期待未來臺灣的電競環境可以越來越成熟,讓更多人認同選手們對遊戲的專注和用心,就和其他能力用時間與辛勞換來專業的技術一樣。

【責任編輯 ∕ 林以凡】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