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152】在臺大人類學系聽課

大人類系聽課
                                                       
我和人類系好像一直挺有緣。
我對Bronislaw MalinowskiClaude Lévi-Strauss的作品是聞名已久的了,在浩瀚如海的史志典籍裏抬起頭來,我便有機會瞭解到西太平洋上那些航海者的故事,或那片憂鬱的熱帶裏動人的傳說。我並非一個專心念書的人,但或多或少的,也能從這些書裏得到文化田野研究路徑的啟發。最重要的,它們讓我如此真切而熱烈的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多麼寬廣而豐富。
在臺大交流期間,我選了人類系主任陳瑪玲教授的考古學史。進門第一堂課,就被人類系活潑的氛圍感染了。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學歷史人都相對深沉一些,課堂上大家更願意保持沉默,課間還是繼續自己看書滑手機(當然偏見的形成還是源於自身,我相信如果能在歷史系交一個女朋友,我應該會更愛它一點。)瑪玲給我們發了大堆的英文材料,著實給我造成了一些心理負擔(好在最後發現大家都沒念完,就松了一口氣)。
瑪玲是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女老師,她每週身著別有特色的民族風格服裝,講考古學史的源流演變。有一次她很用心完成前面的鋪陳,讓同學半猜出了意思,然後開始講“人類行為的普同性”這個原理。我還小小感動了一下。大陸人來臺灣,還是或多或少有一點壓力的,我一開口就是江浙口音,和同學們完全不同。但我一向反感由刻板印象的人為劃分,民族、國家、人種、地界會造成我們的不同,但熱愛真理,追求美,還有真誠素樸這些品格,卻是在任何社會中都可以產生的。因此,“人類行為的普同性”有一種隱含的人文關懷,讓我們超越一些藩籬,將心比心地努力思考別人如何做人做事,這是很好的做學問方法,也未嘗不是一種修養自身的努力。
天氣漸熱,週二下午的課程總是令人昏昏沉沉。春天不是讀書天這句話,由坐我前面的H同學進行了實實在在的印證。基本上他可以從頭至尾保持打瞌睡的狀態,頭微微揚起,嘴巴輕輕張開,瑪玲一開始講課不超過十分鐘,他便開始在我前面搖頭晃腦起來,因為沒有支撐點,睡覺的結尾都是被自己甩醒的,有時候會扭到脖子。一次他聽說我是蘭州大學來的,微微一笑摸出相機,給我看他在蘭州中山鐵橋的照片,讓我吃驚不小。從此以後我們就是朋友了,去新竹玩的時候是他帶著我,晚上我們在清大看了“我是李爾”的現代京劇演出,其“現代”之程度足以讓我們兩個人輪流張開嘴巴,搖頭晃腦地打瞌睡。對於這份友誼,我無以為報,只有在他下次扭到脖子的時候,幫他揉揉。
我和人類所的J學長分在一個討論組。J學長大學部也念歷史學專業,我曾經問過他歷史學和人類學到底有什麼不同,他想了一下說,大概人類學總在構建理論,把每塊田野地都要變成一個文化模型,歷史學只在詮釋和解讀歷史事件吧。還有一次我們吃飯,他有一個觀點震驚到我,他說其實文學院的專業都是娛樂產業,不能創造價值。他告訴了我他在實際田野地中遇到的困難。外面的世界很複雜,絕不是坐在春天的下午聽聽課這樣美好,人類學家遭遇了困境(主要是統籌方案下錢的問題),社區考古學原理不能解決半點問題。我才明白他那句話的脈絡,理解了他的批判立場,也有點同情自己 。                            
到台大人類系聽課,我收穫頗豐。若有機會,我會再去。(筆者為 蘭州大學沈雪晨)
                                                                更多新聞請上 FB搜尋"臺大學生報"
聯絡信箱ntusnews@gmail.com
    -------------------------------------------------------------------------


【臺大學生報堅持新聞的好味道】


臺大學生報社 版權所有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