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樓興建案爭議──專訪張小虹教授

報導/盧養宣、周勇邑

        人文大樓興建案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師生關注的議題。730日,校方第二次送件臺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議仍未獲裁示。都發局長林洲民表示,在將疑慮與意見重新修正或說明後,將召開文資與都市設計審議的聯席審查會議 [1]。本期,我們特別專訪「搶救臺大校門口行動聯盟」成員──張小虹教授,了解教授對整件事情的看法。

爭議之始

  一直以來,文學院都有使用空間不足的問題。2004年起,人文大樓興建計畫啟動,以舊地理系館(一號館)與洞洞館(二號館)為基地。然而,校方當時以二號館離校門口過近為由,先進行一號館的規劃。預計完工後,人類系、哲學系與臺文所即能搬入,因此「沒有所謂搬遷的問題」,張教授說。

  事情轉折在2006年。六月,校友施崇棠先生捐贈5.4億給臺大,做為人文大樓興建的經費。然而,在三月,校園規劃小組的報告卻突然表示,現在有外來資金捐贈,因此決議把一號館和二號館的量體一起放在二號館基地興建,這也是此案到現在還無法解決的關鍵之一。張教授說:「我去查過所有的文學院會議紀錄,沒有任何的討論。傑出校友企業捐贈是好事,但一旦讓企業選地,那便是財團圈地。」只是,校方與院方始終堅稱張教授在說謊,「我說的都不是事實,那事實是什麼,你要告訴我」,她說。

人哲兩系的悲哀與悲憤

張教授說:「人哲兩系的悲哀就在於他們的命運是被決定的。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兩塊地變成了一塊地。」當時,人哲兩系被迫搬離洞洞館,遷入轉置基地水源校區,而長期作為系館的洞洞館被強行拆除。張教授說:「一般建築應該是在要蓋的時候才拆,拿到建照的時候才拆。為何在建案都尚未通過校發會時就拆了?」她相信,若兩系系館現仍在,此案不會造成師生這麼大的對立。

張教授說,學生等不下去了,受教權問題應該即刻被解決,人文大樓的興建對兩系學生來說確實是迫在眉睫。她能夠理解學生的痛苦,然而兩系學生應該質疑的並不是她,而是校方。她認為,如果學生們真的在危樓上課,為什麼他們不去向學校要求空間?她也說,「就算現在人文大樓開始蓋,也是三、五年後的事了,但危樓這種緊急問題,校方應該要立即處理。」

後續發展

        面對外界的批評聲浪,她則說,學生所謂的天際線美學,其實是「臺大校園規劃的準則」。根據「2009年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報告」,校內建築高度必須遵照容積管制、分區管制、景觀高度管制(又名天際線高度管制)三項規定 [2],且「建築高度檢討應取其中最嚴格者,作為建築高度之上限。」然而,即使現在人文大樓到了第十案 [3],「也沒有一次可以壓到最低標準20公尺以下。」談及人文大樓的最新樣貌,她說,建築師進行了大規模的加碼與修改,包括下挖樓層,增加西側與北側地面樓層,與改變外觀,形成結構外露的連續W形等。同時,總量體量亦暴增 [4] 。然而,她卻認為人文大樓一案通過是遲早的事,但秉持身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的個人言論自由,她也堅決的表示,她將持續反對此建物的興建。

參考資料:

[1] 台大人文館都審未過 將聯席審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31000653-260107
[2] 2009年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報告:http://homepage.ntu.edu.tw/~cpo/download/2009plan/chap_03/chap_03.pdf
人文大樓所在基地的樓層限制為5~12層樓,在景觀高度部分則應不超過20公尺。
[3]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第十修訂版模擬動畫:http://www.ntuliberalarts.net/guidetour/#guide-tour
[4] 張小虹:「實體捐贈」的陷阱──以台大人文大樓興建案為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315

編修/李柏寬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