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 Worldwide】波蘭自由式:找尋認同和解讀生活
黃銘進 @波蘭華沙
在國外的日子滿一個月之際,無論是心理或生理上,都感覺到已經面臨撞牆期。更精確來說,在初來乍到的興奮褪去之後,生活的摩擦和碰撞,迫使我們不得不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和不安。當言語無濟於事,語言捉襟見肘,練習以最柔軟的方式,將生活安置在自我認同的構面之上,是這段交換生活日復一日的功課。
這聽起來是殘忍的,但可能也是我想體會的殘忍。一直覺得生活在都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的城市,也是件值得體驗的事。在失語而疏離的生活裡,我想起了前陣子在文本不斷提及,這段時間也時常思考的認同(identity)(註4)。是否積極尋求認同,以及是否對行為作出承諾,是自我認同的兩大關鍵。而在每一個獨處的日子,比起開展出令人羨慕的生活型態,如何對自己做出具體承諾,甚至如何討好自己,反倒成為了最困難的事。

「在每個當下,好好領受自己的身心狀況;在每個呼吸中,不斷將自己帶回當下」,在異地生活的日子裏頭,每天都在體會不同的生命狀態,感受自己正在做什麼、能夠做什麼、想要做什麼,並在孤獨中重新學習如何面對自我,以及面對這個偌大的世界。在每一個當下和自己對話,了解自我該怎麼承擔過去的失落和獲得,如何展望未來的選擇和放棄,對我來說就是交換學生帶給我最寶貴的經驗,「因為當下所做的選擇,累積起來就是人生」。(註5)
註2:波蘭人普通使用波蘭文,在加入歐盟之前對於英文學習較不重視,所以30歲以上的人口普遍英文程度不是很好,在日常生活溝通上甚至也有困難。
註3:家樂福在波蘭分為大中小型三種商店型態,是波蘭主要購買生活必需品/食材的地方。由於並未使用歐元,波蘭物價在歐洲偏低,和臺北市差不多,到外用餐稍微貴上一些,但賣場物價有時甚至比臺北市低一些。
註4:波蘭經過兩次亡國,在世界地圖上完全消失,對於國家認同的思考,甚至愛國情操,比起臺灣普遍來說更加深刻而且強烈。
註5:更多照片和故事,在作者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alanhuang_m
◣◥交換生作者◣◥
國企四 黃銘進
交換國家(地區):台灣→波蘭(華沙大學)
交換時間:半年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