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 Worldwide】職涯十年養成計畫

SYLIN@VANCOUVER


身為大四的交換學生,探索當地的同時也在思考自己的下一步,為回國、畢業做準備。有了這種視角,我開始了解UB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如何協助學生探索、發展人生和職涯,赫然發現整個學校,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支持系統是多麼龐大縝密,說是職涯十年養成計畫也不誇張。


從了解自己到職場生活,從大學入學到博士班畢業,每個求學時間軸或是職涯人生階段都是被指引的、被支持的。很震撼地,我從職涯顧問那邊得到了一大張完整碩博士班職涯規劃講義,鉅細靡遺的內容支持著很猛很狂的藍圖:Timeline (Years x Main Goals x Ability) x UBC Services and Other Resources,說明著每個階段的目標以及學生可以從哪裡得到協助。

還可以從Student Services網站一窺UBC投入的心力。網站依照主題(例如: Get experienceExplore Career Topics)、類型(例如: On CampusInternationally)、時間(例如: recentpast)等等將各種資源分類。可以感覺得出來並非純粹堆砌網路資源,而是揣摩學生可能經歷的困難或轉折,以他們可以理解、可以吸收、方便切入的方式將資料整理好,讓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探索探險。


此外,實體互動的協助也很受重視。學校的職涯中心提供無限次數、超過10位不同領域職涯顧問的預約諮詢,也定期舉辦工作坊,像是實用的Linkedin教學、Job Searching Skills等等。平時也歡迎學生drop inpeer coach討論如何撰寫和修改履歷和推薦信,大型networking event和不同學院的career fair也很受歡迎。

綜觀這些眼花撩亂的資源,我並不覺得台灣的學校有什麼資源缺乏,學生能力也很優秀,只是兩邊重視的態度和方法不同。

態度的不同。前陣子看到文章寫著國外學生大多從小就開始思考人生想做什麼,很多人也在多次嘗試後找到答案,但我來這邊後發現他們超多人也是迷惘、困惑,不知道具體想法(還會用: oh, that is a BIG question! 加上困擾的表情回應我),不過我卻感覺他們內心壓力相較起來是輕鬆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樣的模糊很正常,既使從小就開始想人生要做什麼的大問題,但卻不期待有所謂好的答案或是立即的答案,也不覺得需要在大學畢業就想出來,更認為一輩子都會變動,需要不斷思考、探索、改變。反觀自己以及身旁的同學朋友,對這種問題似乎很陌生,大學即將畢業,未知的焦慮襲來,突然間意識到需要一個答案,急著想拼湊出可以說服自己和別人的決定,這樣巨大的壓力來自短時間、鮮少系統性思考探詢,以及這個彷彿一輩子承諾似的答案,使我想起四年前的大學科系志願,這種模式好像又再重演,焦急卻不夠彈性,沒嘗試過卻又不允許犯錯和修改,以一種苛刻的方式對待自己。

方法的不同。近幾年在臺大看到愈來愈多職涯活動的訊息,可以感覺到學校越趨重視與用心,但比較起國外從大一開始循序漸進地引導,整個校園和社會帶領起瞭解、管理自己職涯的氛圍和文化,我在台灣的體驗像是一位突然被給予三年教科書的高三生,需要在短時間內複習學習完畢,是的,知識在裡面、答案在裡面,但是太多、太沉重了,如果能把學習的時間軸拉長,把這個過程看作必經,並且有老師適時討論面對的問題,以及引導思考未來可能的挑戰,那麼這位學生的表現會不會因為學習方式的改變而不同呢?


有時我們看到國外成功的案例,覺得「外國人」清楚人生目標很稀鬆平常,其實在這看似理所當然的背後,是長年的訓練、允許模糊的彈性,以及學校和社會根本、系統性的支持網絡所造就。以前我看到的是成功的結果,現在我往後站了一步,看看在這成功之前被做對了什麼事。






◣◥交換生作者◣◥
心理四 林書瑀
交換國家:台灣→加拿大
交換時間:一年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