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電影獎爭議多 各自解讀霧裡看花

報導 / 鄭芷穎

    為促進臺大與全國大專院校學生在影像創作上的交流,學生會文化部於第27屆臺大電影節期間,突破性地舉辦了首屆臺大電影獎,卻因為行政程序上的問題以及參賽資格規定不夠明確,惹來諸多爭議。

補件程序問題
    繼8月27日徵稿截止後,主辦單位於9月中陸續公告,由於許多參賽者的稿件缺漏,索取補件及處理資料的時間超乎預期,使電影獎時程必須延後,實體影展也因原訂場地延期整修而取消。

    參賽者李同學表示:「希望補件程序能夠詳細公開,哪一組更改?改了什麼?要完整交代,讓大家去檢視公平性」。也有人部分網友認為:實體影展可以說是電影節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取消十分可惜。主辦單位則為其經驗不足道歉,不過對於上述網友的發言並未給予回覆。

參賽資格規定爭議
    主辦單位於公告入圍名單的隔天(9月23日),以「演員資格不符」為由,臨時將同時入圍八項電影獎的作品〈戲〉剔除,同時,另外三件投稿作品也直至此時才得知未被列入參賽組別,而原因亦同。劇組團隊紛紛表示,希望主辦單位能將「何處不符」「不符哪項規定」完整公開說明,而非藏身在網路後方,應拿出誠意和積極的態度處理問題。

眾說紛紜  何謂「演員資格不符」
    臺大電影獎參賽簡章中註明:參加對象限全國大專院校學生(含碩、博士),參賽團隊成員均須提供104學年度之在學證明。

    主辦單位表示:參賽團隊成員「自然」包括演員。參賽者則認為此項規定並不明確,且主辦單位在沒有通知的情形下剔除3部作品,對於那3組參賽團隊的詢問始終未給予回覆,直到入圍名單更改後才得知情況及背後原因,不夠尊重影像創作者。

    其中一位劉姓參賽者就表示:「到後來有點累了,甚至懷疑臺大電影獎還在進行嗎?我們只能透過臉書聯絡,卻總是得不到回應,形同虛設,感受不到溫暖和誠意。」除此之外,許多參賽者更是一致認為:演員資格的規定容易侷限影像的創作空間,使影片的格局變狹隘。

    對於這些質疑,主辦單位表示:未能在報名後及時澄清對演員資格的規定,甚至讓作品入圍後,還緊急更正的行政疏失感到抱歉;並以其中一項入圍作品《我為蝦狂》為例,認為「學生也能演好中年角色」。對此,劉姓參賽者表示:「學生跟中年人演成熟的角色所自然散發的氣質就是不同,而這足以影響影片品質。」

    然而,學生會文化部對於所謂「演員資格不符」始終沒有明確的解釋,根據廖姓學生評審透露:「對主辦單位來說,參賽團隊包含演員」,而黃姓評審則表示:文化部有在評審會議時解釋過剔除原因為「臺大學生參與電影作品必須至少有演員」,此規定是為避免他校團隊僅以臺大學生掛名來參賽而設立,他們能夠理解,但也建議規則應再更細緻。

參賽者疑惑難解
    曾擔任過讀劇節策展人的李姓參賽者表示:臺大電影獎因定位不明而將各種類型的影片放在一起比較,會想要了解評審的標準跟「完整」的評比過程。對此,評審黃以曦做出回應:「在這個比賽,廖本榕先生最重視電影美學,陳宏一導演重視創意,我則重視創作者藉由影像去重新介入與認識世界,各有關注的點,每部片在不同項目各有高低,我們試著找出整體上最能滿足以上幾點的作品。」

    劉姓參賽者則表示:「可以的話還是希望文化部能夠正式的檢討並提出改進方案,這比道歉還重要」。然而,至今仍無法取得主辦單位的任何回應。


照片取自台大電影節粉專
9月24日臺大電影獎於博雅302舉行頒獎典禮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