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使用者經驗



(照片提供/UX Banner)
【報導 ∕ 陳世剛】

     近年來,因為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也越來越高,「使用者經驗」因此在企業中日漸被受重視,這種以「人」為出發點的設計模式也已經成為未來的趨勢。

使用者經驗的基本介紹

     「使用者在使用或參與產品、系統、服務時所產生的感受與反應,包含使用者的情緒、信仰、偏好、感受、生理與心理反應、行為及相關影響,涵蓋產品、系統、服務使用的前、中、後期。」這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於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的定義,從文字中不難發現使用者經驗始終以「使用者」為核心,相較於過去比較注重產品的價格或規格,現今的企業放更多的心力在研究大眾的習慣和喜好,從而設計出符合消費者使用經驗的產品。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的林展立教授表示,之所以近幾年產業中「使用者經驗」會開始興起,是因為現在企業多半是利用網路平台來經營和提供服務,過去產品的製程必須經由設計、製造、大量生產、通路再到消費者手上,所以設計師並不會接觸到使用者,但現今網路公司興起,過去中間那些繁複的流程漸漸被打破,設計師會直接面對到使用者,使用者的訊息及反饋也能即時讓設計師接收到,進而改善介面或服務。

使用者經驗的相關職業

     使用者經驗既然如此風行,那它有哪些相對應的職業呢?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現今最多職缺的視覺/介面設計師,主要工作內容為依照使用者的需求和習慣,來設計出更易讀性、更直覺化或可學習性更高的介面與應用程式,且不斷地優化現有產品及用戶體驗;第二類為用戶體驗研究員/分析師,主要執行使用者經驗的研究,包含資料搜集、分析歸納以及研究發現的溝通,藉由研究來提供企業優化產品的依據並指出重要的設計問題與建議;第三類為專案/產品經理,負責整體產品規劃和管理工作、確保部門間溝通的暢通與效率以及對產品進行資料分析來解決用戶問題,是個設計和工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 

     林展立教授也提到,在臺灣有些人會將使用者經驗的概念導入「在地創新」裡,因為受臺灣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我們都想讓生活環境及社會更好,相較於網路數據的易取得性,在地創新所需的相關資料較難取得,因此改造的過程中使用者經驗的研究方法顯得更重要,而這是臺灣可以且值得發展的一種產業。

相關人才所需的特質及如何培養能力

     提到使用者經驗的人才所需的能力,林展立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同理心」,無論是要從事使用者經驗中的哪類工作,有同理心才能去理解他人的需求,進而與大眾做溝通和互動,若是想從事有關社會創新的相關產業,則需要保有更多的熱情以及對社會的使命感。

     而如何培養能力的部分,因為臺灣並沒有相關的科系可供學習,所以林展立教授的建議是如果真的對這領域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多參與一些活動,例如論壇、讀書會等。以讀書會來說,HPX和UiGathering(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裡頭有非常多資源,也經常舉辦各種產業的講座和讀書會,參與的過程中還能認識到許多相關產業的工作者,間接累積人脈。

     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產品的設計逐漸以「使用者」為核心,越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則產品受消費者的青睞度越高,因此「使用者經驗設計師」這個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行業,未來將逐漸會是企業爭奪的焦點。

【責任編輯 ∕ 范瀞文】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