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淘洗的文化桃源——蟾蜍山聚落

和社工週回家 娓娓道來山城故事

【報導/郭俊儀】

 人來人往的公館商圈和寶藏巖,是許多人假日的去處。然而,許多人可能不曾注意某處,同樣座落於臺灣大學附近,卻一別公館周遭的喧囂。從羅斯福路四119 巷轉入後,映入眼簾的,是曾為軍事要地的百年山城,也是《尼羅河女兒》、《今天友沒友》等影片取景地——蟾蜍山聚落。

蟾蜍山傳奇:仙人大戰蟾蜍精 
 2017年11月18日的蟾蜍山導覽,是臺大社工系與蟾蜍山社區合作,搭配社工週的系列活動之一。今年的社工週名為「回家」,負責的同學將蟾蜍山和「回家」做連結,因為在這個傳統聚落中居民們彼此熟識,互動充滿人情味,十分切合這次的主題欲傳達的溫暖與歸屬感,因而促成此次的導覽活動。

 當天在導覽員園園的解說下,才知道蟾蜍山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及生態價值。清代時,蟾蜍山一帶是台北盆地經商出入的要道,清朝政府在古道上設置了官員辦公的「廨署」負責防守,並向往來的商人徵稅,「公館」地名因此而來。而「蟾蜍山」一名的由來,是因為傳說古時候,劉海先翁雲遊至現今的景美地區,發現北方山巔有一殘害百姓的大蟾蜍,然而收服妖怪時用力過猛,在岩石上留下一個腳印,景美仙跡岩因之為名,北方的山即是今日的「蟾蜍山」;至於當地的生態,園園提及,當地有台灣藍鵲、白鼻心、山羌及飛鼠等保育類動物。

國民遷臺時期的山城眷村
 往蟾蜍山山腳下走,會看到煥民新村。國民政府遷臺後,蟾蜍山的空軍作戰指揮部、民防司令部曾是中美協防的核心地點,所以國民政府在此建造約39戶的克難乙村、丙村,每一家大約 4、5坪左右,國軍當年堅信很快便可以反攻大陸,因此屋子蓋得十分簡陋,裡頭也沒有廁所,當時孩子們甚至會去打水站在中間的空地一起洗澡。之後,眷村沿著等高線繼續擴建,更為了紀念兩位空軍徐煥昇上將、王衛民中將而改名為「煥民新村」。

走過拆除危機,共同守護蟾蜍寶地
 然而,煥民新村在2013年因臺科大徵用土地面臨拆除危機,當地的紀錄片工作者成立「好蟾蜍工作室」,與居民、藝文界人士、臺大城鄉所師生、鄰近大專院校學生展開一連串的保存行動。經過一年的長期爭取,終於在2014年7月30日,台北市文化局不但保留煥民新村,也將整座「蟾蜍山」登錄為文化景觀。

 走過保存之爭後,「好蟾蜍工作室」現在主要做的是社區營造,透過大大小小的活動聯繫當地情感,也引入社福資源協助老人就地安老。對於當地社區的定位,蟾蜍山的居民並不希望成為純觀光性質的文創商圈,而是成為聯繫古今、共通情感的樞紐,誠摯地和來訪的大家共同分享、推廣蟾蜍山的文化。

▲蟾蜍山廣場,是居民在這裡跳舞、運動的地方。(照片提供/郭俊儀 攝) 

責任編輯╱葉芊均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