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劉宜姍】
採訪/撰文:蘇禹丞
照片提供:劉宜珊
攝影:Tiffany Zhang
那天見到宜姍時,她穿著一襲黑色服裝,在漆黑的夜色裡只能模糊瞧見她的身影和容貌。這樣的意象恰巧的形容她目前的生活:脫離了既定的升學道路,在看不見前方的日子裡,努力過著每一天、努力的在一片蒼茫中,找尋自己的輪廓。
宜姍原先就讀的是商業設計系,在大一上學期時休學,原因與大部分休學的人相去不遠,認為學校並沒有帶給她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想浪費時間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她說起這句話時,眼神非常堅定。但除了這個原因,讓她決定休學的一個關鍵因素,則是困擾著她的憂鬱症在當時變得嚴重,大學生活所要面臨的複雜人際關係、同儕壓力等,讓她漸漸喘不過氣,於是在半自願半非自願的情況下,走上了休學一途。
休學之後,宜姍本以為能夠得到短暫的休息,但緊接著面臨的,是家人對於她休學這個決定的憤怒和不諒解。在家人的逼迫下,她開始在家裡的店幫忙,一直持續到隔年的五、六月。她表示,休學的另一層意義便是脫離了大學生這個身分,提早接觸社會,因此受到的待遇會比身為學生時還要嚴苛許多。在家裡幫忙的這段時間,宜姍坦白說她並不快樂,而原本她在休學之後的規劃,像是自由進行文學和設計的創作活動、進行藝文知識的充電,以及最主要的目標:準備臺藝大獨招這些想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七月,在臺藝大獨招結果以錄取失敗告終後,宜姍決定脫離家裡,在外頭尋找打工機會,最終獲得了一個日商門市銷售的工作。和在家裡比起來,在外面工作當然好過一些,但她的工作內容其實也和自己的高中設計專業沒什麼關聯,僅僅是因為經濟壓力下所做的決定、一種「生活的妥協」。「即使有自己想追求的目標,在那之前還是要過生活。」她無奈的說道。
雖然休學後遭遇了許多問題,但宜姍還是覺得和大學生活比起來,休學後的自由度較高。在這段日子裡,她開始學習攝影,一個禮拜會有好幾天的拍照行程,豐富了她的生活;她也在去年接下了書籍設計、平面海報的工作,對於專業和經驗的累積,都是一大助益。她認為,即便逼不得已要對生活做出妥協和配合,這些磨練還是讓她有所成長。「例比起同年紀的大學生,我的工作經驗算是滿多的,也更明白這個社會的運作模式。」她有點不好意思的笑著這麼說。
談到最近關注的事情,宜姍說近期最關注的就是去年的公投,但對於結果感到痛心,也深刻了解到自己周圍的同溫層有多厚。「即使周圍的人都在倡導婚姻平權,彩虹圖樣充斥版面,但結果出來,懸殊的票數還是血淋淋的攤在那裡。」而對於她自己而言,休學何不是一種脫離同溫層的抉擇呢?踏入社會、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也許過程令人難熬,但都是必須經歷的種種。
現在的宜姍,是一位幼稚園的輔導老師,負責設計教具的工作,也能運用她的高中所學。她同時說到今年仍會參加台藝大的獨招,持續朝著她一直以來的目標前進。休學後一路起起伏伏的她,並不像那些書籍上的偉人一樣能夠心無旁騖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但如今也找到了一個暫時的安身之處。無論未來將會如何發展,想必她會用她自己的方式,繼續在這個社會上不屈的活著。
Post a Comment